Haze News

星洲日報, 23 Jun 2013 (新加坡22日訊)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第二部長傅海燕說,公眾無須對3小時空氣污染指數感到過度擔憂,因為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污染物的濃度,以及個人所接觸時間的長短。 她指出,環境局在為公眾制定健康指導原則時,向來根據24小時PSI為參照,因為這個指數可更好地反映個人對污染顆粒物的接觸情況。 傅海燕在記者會上吁請公眾參考24小時PSI,並根據個人的健康情況及所進行的活動來決定採取怎樣的防範措施。 領導抗煙霾跨部門部長級委員會的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也補充說,目前有關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,多數以24小時的污染情況為標準,鮮少有研究數據是參照3小時的指數。 3小時預測PSI不穩定 對於是否準備提供未來3小時PSI預測,黃永宏透露委員會曾討論過這個問題,不過醫療專家並不建議這麼做,因為提供未來24小時預測的做法還是比較好,讓人們有充足時間做準備。 環境及水源部副常任秘書陳義嬌說:“3小時PSI較不穩定,會隨著不同時段波動,當這個指數突然升高時,請無需驚慌,因為對健康有影響的是24小時指數的高低,這才是反映長時間接觸煙霾的影響。” 黃永宏:室內室外皆受影響 “貿然停工停課不實際” 黃永宏說,煙霾無處不在,無論待在室內還是戶外都同樣會受影響,因此停工或停課既不實際也難以持續,而且一旦貿然停工,將對新加坡經濟和人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。 他昨晚在記者會上指出,委員會推出的全國健康指導原則不是硬性規定,而是應對煙霾問題的漸進式策略,因此新加坡人不應將它視為“警戒線”(panic…